DDR布线技术的重要性
在如今的印刷电路板设计中,双数据速率(DDR)存储器非常普遍。许多设计都会用到DDR存储器配置的不同版本,这需要在布局中使用特定的布线模式。DDR的名称来源于其能够在每个时钟周期内发送和接收两次信号,是原先的单数据速率(SDR)存储器速率的两倍。由于速率增加了一倍,必须在布设DDR存储器的走线时保持更严格的参数,以满足性能规范。
存储器电路设计的关键在于满足其时序规范。每个信号都有时间要求,以便于对应的时钟信号在上升沿和下降沿对其采样。由于数据速率在DDR存储器的每次新迭代中得到提高,时序余裕将变得更窄。这里就需要精确的布线模式来满足时序要求。
走线布设
在对DDR进行布线之前,我们仍然需要在布局中遵循高速设计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放置器件以重建原理图上规定的信号路径,以及将高速敏感电路与其他可能造成干扰的电路保持隔离。我们还需要在布局中为DDR布线通道和引脚出线留出足够的空间。同时,需要将存储芯片放在一起,并从最低位置的数据位芯片开始,到最高位置的数据位芯片结束,依次进行定位。
在设计DDR时需要注意的另一个布局方面是设计电源分配网络。参考电压在存储器布线的信号完整性方面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参考电压有误会导致错误触发信号,因此需要进行适当滤波以保持其指定的电平。这意味着使用旁路电容器来稳定电源网络,这将在布局中占据其他空间。
DDR电路的布线考虑因素
如前文所说,DDR电路的关键点在于时序。这意味着时钟线将决定存储芯片中数据线的输入时序和输出时序。由于无法对电信号进行加速,因此控制时序的唯一方法是延长走线,以延迟时钟信号的到达。这是通过在布设走线时增加蛇形布设方式来实现的。通过调整时钟信号的到达时间,我们可以对数据线作出类似的调整,从而每位数据都可以在下一时钟周期之前到达并实现稳定。
在对DDR电路进行布线时,通常使用两种不同的布线方法——T型拓扑和Fly-by拓扑:
同时对所有这些线路进行计时的关键是在布线过程中调整和匹配走线的长度。只有满足时序规范,才能按预期布设DDR的走线。我们可以在数据手册中找到这些规范要求,并应设置高速设计约束来满足这些长度规范。
另一项重要因素是,在电路板的哪一层布线也会影响布线。在内层布线(带状线)和在外层布线(微带)有着不同的性能特征,会影响信号的速度。不能简单地匹配内层和外层上走线的调整。同时,必须对这些走线进行调整,以考虑到不同的层特征。此外,鉴于信号计时随着每个新版本DDR的出现而变得越来越关键,需要在匹配的信号路径总长中考虑到整个飞行时间(TOF)。这意味着还要将内部封装引线的尺寸纳入到走线长度的计算中。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或改编,未找到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