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某款现生产的卡车车架为研究对象,在保证减重后的车架性能不会有大变化的前提下。通过仿真技术对其进行减重设计。本文详细描述了各种减重方案在车架上的实施效果,为今后的车架降成本工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CAE ;汽车;车架;优化;降成本
随着商用车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如何改进产品的质量,如何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成了所有汽车生产企业考虑最多的问题。汽车产品技术降成本是通过分析产品在设计、制造、使用、维护和回收等各环节的成本组成情况,改进设计方案或优化加工工艺,从而达到技术降成本的目的。但是使用传统的样车试验方法来验证降成本设计方案,不仅成本大而且周期很长。然而,采用CAE技术分析各种减重方案对车架结构强度的影响,具有周期短,方案灵活和成本低等优势,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汽车产品设计中。
本文采用有限元仿真软件HyperWorks,以某款现生产卡车车架为研究对象,对十一种减重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优化和评估各降成本设计方案。
有限元分析的精度主要取决于有限元计算模型,模型必须如实反映车架结构的力学特性,所以模型化的基本原则是在硬件可以承受的情况下,尽量细分网格,使有限元模型尽量与车架几何模型一致。车架原设计方案的有限元模型如图1所示。
图 1 车架原设计方案的有限元模型
为了使仿真结果更加准确,我们考虑了作用于车架上的所有载荷(如表1所示)。车架自重由软件在输入材料密度后自动计算得出,车架材料为DL510,强度极限为590MPa。
表1 作用于车架上的主要载荷
主要总成 | 质量(Kg) | 质心坐标(Z X Y) | 方向 | 备注 |
蓄电池 | 145 | (1630,-730,-200) | 垂直向下 | |
储气筒1(后贮) | 50+10 | (1150, 800,-250) | 垂直向下 | |
储气筒2(前贮) | 20 | (2450,-720,-200) | 垂直向下 | |
储气筒3(辅助) | 16 | (5300,0,-180) | 垂直向下 | |
油箱(满油) | 400 | (2050,800,-300) | 垂直向下 | |
发动机带变速箱 | 1200 | (400,0,-50) | 垂直向下 | |
驾驶室 | 1100 | 垂直向下 | ||
牵引总质量 | 80000 | 在X=3300~4300之间均布 | ||
鞍载质量 | 2200 | 垂直向下 | 鞍座 |
实践表明,弯曲工况和弯扭组合工况是车架的主要受力和变形模式,弯扭组合工况又
是其中最为恶劣的工况,为此本文主要考核弯扭组合工况下的应力和变形情况,以确保车架的强度和刚度满足设计要求。
弯曲工况:模拟汽车满载行驶在平坦路面上的工况,约束前后车轮的竖直方向位移。
弯扭组合工况:模拟汽车满载通过凹凸不平路面时的弯扭强度,它反映车架结构的实际最大静态强度问题。此时,左前轮上凸台(高度60mm),右前轮下凹坑(深度60mm),约束后车轮的竖直方向位移。
另外,车架的振动是造成疲劳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现在乘坐舒适性的要求也越
来越高,所以有必要对车架结构进行模态分析。模态分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车架结构刚度的分布情况,本文分析了车架的前5阶固有模态。
综合考虑了各种可用的减重方案,共有如下十一种优化方案:
优化方案一:在原方案基础上去掉副梁。
优化方案二:在原方案基础上去掉副梁,纵梁加厚到10mm。
优化方案三:在原方案基础上将三角板减小减窄。
优化方案四:在原方案基础上将三角板减小减窄,加垫块。
优化方案五:在原方案基础上取消副梁,三角板减小减窄,加垫块,纵梁加厚到10mm。
优化方案六:在原方案基础上取消副梁,三角板减小减窄,加垫块,纵梁厚度不变。
优化方案七:在原方案基础上三角板减小减窄,加垫块,留部分副梁。
优化方案八:在原方案基础上三角板减小减窄,三角板局部加强。
优化方案九:在原方案基础上三角板减小减窄,加垫块,留部分副梁,三角板局部加强。
优化方案十:在原方案基础上三角板减小减窄,留部分副梁,三角板局部加强。
优化方案十一:在原方案基础上三角板减小减窄,三角板局部加强,纵梁折弯部分加部分副梁加强,后桥处纵梁下翼面加加强板。
由于各种工况下的应力云图相似,本文在此仅列出其中一种方案的应力分布图,图2至图3是原车架重点部位的Von Mises应力云图。各方案的应力结果如表2所示。
图2 原车架角板处Von Mises应力云图 单位:MPa
图3 原车架平衡悬架横梁处Von Mises应力云图 单位:MPa
表2 CAE分析结果
方 案 | 车架变形(mm) | 角板Von Mises应力(MPa) | 平衡悬架横梁Von Mises应力(MPa) | 重 量 (Kg) | 减重效果 (%) |
原 车 架 | 105 | 586 | 536 | 1801 | 0.0 |
优化方案一 | 113 | 620 | 548 | 1623 | 9.88% |
优化方案二 | 105 | 576 | 509 | 1716 | 4.72% |
优化方案三 | 105 | 609 | 580 | 1715 | 4.78% |
优化方案四 | 105 | 636 | 508 | 1722 | 4.39% |
优化方案五 | 107 | 621 | 491 | 1636 | 9.16% |
优化方案六 | 115 | 678 | 531 | 1543 | 14.3% |
优化方案七 | 103 | 630 | 528 | 1647 | 8.55% |
优化方案八 | 116 | 626 | 551 | 1543 | 14.3% |
优化方案九 | 103 | 588 | 492 | 1652 | 8.27% |
优化方案十 | 103 | 564 | 540 | 1647 | 8.55% |
优化方案十一 | 104 | 617 | 578 | 1583 | 12.1% |
表2中的方案九,三角板处的应力与原车架相同,但是平衡悬架横梁上的应力比原车架降低8.2%;因此上述各方案中,最优方案是方案九。除了方案九以外,方案二和方案十的三角板和平衡悬架横梁上的应力也都比原车架小,满足设计要求,但是减重效果要比方案九差,因此,方案二和方案十是本文中的较优设计方案。
将方案九的设计思路应用到新设计的车架上(即T08车架),其前5阶模态如表3所示。
表3 新型减重车的前5阶模态计算结果
模 态 数 | 一 阶 | 二 阶 | 三 阶 | 四 阶 | 五 阶 |
振 型 | 纵 扭 | 横 弯 | 局 部 | 横 弯 | 弯扭组合 |
频率(Hz) | 9.5508 | 13.6064 | 24.4130 | 28.4795 | 30.5113 |
通过前面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 经过减重后,新车的整车刚度较强,强度分布比原车型更合理,同时重量比原车减少149Kg,减重达8.27%。
2) 通过以上对各种减重方案的分析,为今后减重车的设计提供了方向和指导。设计人员可以根据以上的减重效果和实际需要所达成的减重目标,合理选择减重方案,以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
3) T08车架已经投产,经过用户使用试验,完全符合要求。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或改编,未找到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