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石粉的MSDS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 滑石粉
CAS No.:14807-96-6
分子式: 3MgO·4SiO2·H2O
主要用途:用于涂料、塑料、橡胶、油漆、陶瓷、造纸、医药食品等领域。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 从事开采加工的工人常出现上呼吸道炎症、支气管炎,可伴有肺气肿。X线胸片上出现淋巴结钙化,肺纹理增强。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本品不燃。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成分 含量 CAS No
二氧化硅(SiO2)% ≥35-60 14464-46-1
氧化镁(MgO)% ≥30 1309-48-4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 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接触后的主要症状和对健康的影响:吸入会对呼吸道、肺等组织伤害,长期造成职业病首先选择良好的工作环境,比如工作场所有通风设施其次减少暴露时间,尽可能少接触这些粉尘环境然后注意个人的呼吸防护,比如戴口罩。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产品属于非燃烧品。
灭火剂:干粉灭火器。
灭火方法: 站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避免扬尘,小心扫起,置于袋中转移至安全场所。若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无次生危害。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避免产生粉尘。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易(可)燃物、强酸强碱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未制定标准。
TLVTN:ACGIH 10mg/m3
TLVWN: 未制定标准。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 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避免产生粉尘。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粉尘浓度较高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一般作业防护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 及时换洗工作服。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白色或类白色、微细、无砂性的粉末。
气味:无臭无味。
PH值:9±0.5(10%溶液)。
熔点(℃): 800 。
沸点、初沸点和沸程:未确定。
闪点:未确定。
燃烧上下极限或爆炸极限:未确定。
蒸气压:未确定。
蒸气密度:未确定。
密度/相对密度:2.7-2.8g/cm3。
溶解性:在水、稀矿酸或稀氢氧化碱溶液中均不溶解。
n-辛醇/水分配系数:未确定。
自燃温度:未确定。
分解温度:未确定。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产品在干燥通风环境稳定性良好。受潮后易结块。溶于热浓硫酸,几乎不溶于水、稀酸、稀碱、醇。受高热发生分解。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皮肤/眼睛刺激数据(人类):300 ug/3D (Intermittent)REACTION SEVERITY :Mild
致肿瘤数据数据(小鼠):18 mg/m3/6H/2Y-I
接触及吸入危害:粉尘吸入,眼睛及皮肤接触。反复大量的吸入会造成肺结疤,出现呼吸短促、咳嗽,可致残和死亡。眼睛接触后会引起刺激,造成眼睛的严重损害。X光胸透异常。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通常对水是不危害的,若无政府许可,勿将材料排入周围环境。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处置方法: 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的要求处置,或与厂商或制造商联系,确定处置方法。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未被规定的危险品运输。
运输注意事项: 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强酸强碱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2011年2月16日国务院第144次常务会议修订);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
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
本材料安全数据表中的资料是根据我们目前的认识水平及当前国家法律而订制的。未获得预先书面通知,产品不得用于产品数据表规定以外的其它目的。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其符合法规的要求始终是使用者的责任。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或改编,未找到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