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作名: Logics of History: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SBN: 9787208167728
。。内容简介。。
小威廉·休厄尔以兼顾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思考著称。《历史的逻辑》认为,只有把历史学家对时间性的复杂理解与社会学家深刻的理论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催生出令人满意的社会理论。在本书中,他透露了这种结合可能是怎样的形态,也展现了如此结合能为哪些议题提供指引,以及此举将如何影响历史学和社会学这两个不同的学科。本书于2008年荣获美国社会学学会理论分会杰出理论图书奖。
。。作者简介 。。
小威廉·H.休厄尔:芝加哥大学政治学与历史学弗兰克·P.希克森(Frank P.Hixon)杰出贡献教授,著有《法国的工作与革命》(Work and Revolution in France)《布尔乔亚革命的修辞》(A Rhetoric of Bourgeois Revolution)等作品。2020年,休厄尔荣获美国社会学学会比较历史社会学分会首次颁发的杰出职业生涯奖(Distinguished Career Award)。
。。短评。。
#
目前读过最好的质性方法论作品,对结构-能动的矛盾和解析-实证的矛盾有很精彩的讨论,历史时间性、事件性理论、结构二重性、文化的概念和关注符号实践的阐释主义都启发颇大,而且都能够统摄到对社会的本体性认识中去,特别是弥合计量-质性之争的努力在当今显得尤为可贵。只不过批判微观史学在意识形态上与新自由主义共谋这一点稍显暴论~
#
硬着头皮读完William H. Sewell 教授的《历史的逻辑——社会理论与社会转型》,一种对你国城市规划学科的担忧油然而生。作为一个搅屎棍学科,除了灵活使用excel、word、photoshop和autocad、arcgis等软件以外,再没有什么能够与其他学科相匹敌的技能了。理论方面的建构与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学科相比实在少得可怜。传统工业社会背景下发展出的规划理论实际上不少都是来自其他领域的学者,而面对规划如今的转型,规划的理论(Theory of Planning)和规划中的理论(Theory in Planning)极度匮乏。大概有四个主要原因:第一,城市规划与诸多学科的交叉性,意味着城市规划是一个门槛极其低的学科。绿色,低碳,生态,智慧,比特,新型,新常态,任何一个潮流词汇,都可以被加在城市,或者城市规划这个词的前面。不仅使城市规划技术(如果真的存在的话)的开放度变高,城市规划这一学科也变成了“开源”的学科:城市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等等。其作用类似基础安卓系统,每一个智能手机品牌都可以基于最基本的技术开发自己的手机系统。但是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城市xx学中的”城市“退化成一个地理范畴或空间限定范围,将理论的核心让位于经济、社会、管理等相关学科。第二,城市规划沿袭了部分建筑工匠的特质,以蓝图式实践为主。绘图是传统城市规划从业者的必备技能,即使是现在也要求大多数研究成果能以图来表示。第一个称得上是城市规划理论的田园城市包含了生产生活方式的考虑,但最终仍然落实到一张平面图示;城市空间结构的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模式等也都有相应的图示总结。但随着资本主义语境下经济、政治、文化的日益多元化,城市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城市规划图示总结的能力日渐式微。第三,城市规划本身的含义与范畴模糊,缺乏本体论的思辨。城市规划牵涉的概念非常广泛,首先从目的上,可以区分为城市规划实践和城市规划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在城市规划实践中分出规划技术体系、规划管理体系和规划法律体系三个方面;在规划技术中,又有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等。在城市规划理论研究中,又涉及与不同学科的交叉。从区域范围来讲,规划又可以分为区域规划(regional planning)、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以及乡镇规划(town planning)。从规划可能触及的不同方面,又可以分为住房规划、景观规划等,其中又与前面的分类有交叉。第四,城市规划的实践操作需要立竿见影的效果,急功近利。美国学者研究18世纪的法国,大家估计不会问so what,但是中国学者或者学生研究20世纪的日本,就会被追着问so what了。城市规划的开源性、蓝图性、模糊性和功利性,导致城市规划理论内部缺乏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核心思想,容易成为追赶潮流的学科。很少有学者能坚守一个比较深入的研究方向,每一年的学术会议和讨论都能涌现出无数个热点,甚至随时准备占据所有时事热点。
—————————————————————————————————————
对于规划的研究生来说,由于城市规划范围太广,可以深入研究的点也非常分散。增长边界、城市空间结构,算是城市空间类;名城规划、科技城规划,算是实践专项类;评价标准研究,管控效果评价研究,算是规划实效类;世界大城市、城镇群,算是宏大区域类;大数据应用、低碳城市、新型城镇化,算是热点类;控规、土地利用、总规,算是规划技术类;近代规划,古代规划,算是规划历史类。
这些方面,不能一刀切的说谁才是规划的核心问题。但是研究的方法论,与以上字数严重不符的,只有两种,定量与定性。在规划行业内一个比较公认的现实是,城市规划是没有属于自己的方法论的。或者是借鉴经济学、社会学的统计及定量,或者是借鉴人类学、历史学的定性研究,而两者在规划领域的运用其实多少都有些不伦不类。规划背景的学生数学难得有好的,能把经济学模型拿来熟练运用的就更少,往往是对模型一知半解,拿来凑个数;定性研究中比较好的论文也只是做到把事情说清楚,本体论、认识论等方面都欠缺的多。
这本《历史的逻辑——社会理论与社会转型》的作者是一位历史学和社会学交叉背景的学者,为规划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操作性强且有说服力的新方法。整本书对比了社会学与历史学二者的研究倾向,梳理了20世纪美、英、法史学界的重要发展脉络,归纳了重要学者及其理论著作的优缺点,试图通过对前人研究方法的批判构建出自己的研究方法。
从研究内容来说,“历史学家反复提及历史中的”转折点“或是”分水岭,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将历史的进程划分成不同年代,并用各种事件将他们分隔开来”。而社会史研究了过往历史学忽略的人群,试图记录平民生活经验的全貌而非注目于狭义概念上的政治。研究方法上来看,社会学家倾向于采用“硬数据(hard data)”来寻求稳定的社会特征,比如阶级关系、职业分布、文化信仰等等;而历史学家则更“偏好多种因果关系和详细基于事件叙述”。社会学家投身于论证自身的“科学性”(艳羡物理情节,physics envy)(可以参考”Making Social Science Matter“这本书),过分重视自然科学模式,因为会抗拒历史研究推崇文化构建的研究方法。而历史学家则反复强调历史上一系列的事件,却因为缺乏理论化的升华,令实体关系的本质被叙述的细节湮没。
社会史从二战以后变成国际性研究,早期的研究中心在法国,以年鉴学派为核心;英国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为主导;美国的新社会史学派崛起于60年代。年鉴学派的范式是”长期稳定的社会结构—短期(几十年)的社会势态“,即”抽象经验主义“。新社会史则受到人类学和文化史的影响,嫁接了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等潮流,带来了研究范式的转变,开始研究以往被忽视的非主流人群,记录平民生活,以质性研究的方法去探寻历史的形成。每个个体不是表格中的一个数字,而是有着丰富色彩和多维度的人。新社会史的转向席卷了学术界,令定量社会史和结构决定论沦为知识界的边缘。作者认为,这种转向可以”某程度上当做是对结构和现在的生活经验所产生变化的响应”,这种变化指的是二战后的福特模式转为哈维口中的”弹性积累“,在国家干预层面则是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变。作者坚持结构(structure)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批判了年鉴学派对事件(event)的蔑视:”片段史仅仅是历史奔流中的泡沫“。作者引用萨林斯的理论”结构用其形象形塑世界;尽管结构形塑了事件,但事件也转变了形塑自己的结构。一个不变的世界,不必以我们的范畴告诉我们的方式来演绎;主题的重点和创造性行动,则是事件来自人间的素材“。所以作者已经发展出了自己的三段式研究方法:
相对稳定的结构性历史(地理,社会,心理)——势态性历史(不足百年的经济、人口周期)——事件性历史(以人为主体的偶发事件、重要的、导致了结构转型)
因为着重强调事件,因此他的研究方法又可以被称作是”事件理论“。休厄尔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在本书中列举了自己的两个代表性研究,攻占巴士底狱,以及马赛港码头工人贸易社团的历史。前者用以论证事件性时间的概念,后者则用来说明资本主义时间上发展的不平衡性。事件理论听起来似乎很讨巧,但是“事件”的准入门槛是很高的,必须满足一系列条件:
历史事件重新衔接了结构。
历史事件是文化转型。……事件引介了实际存在的新概念、善的新概念,和可能的新概念。……符号性的阐释对历史事件而言相当重要。(我理解这里的阐释指的是该事件在大众舆论中的符号性塑造,是将事件升华成一种文化上的象征,类似旗帜竖起来了……)
特定条件形塑了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具有情绪高昂的特点。
历史事件是集体创造的(collective creativity)。
历史事件是被仪式强化的。
历史事件生产着更多的事件。
结构的重新衔接要获得权威的核准后,方才能成为决定性的。
历史事件是空间和时间性过程。
需要由判定行动来定义历史事件的边界。历史事件具有科被称为分形(fractal)的特点。
攻占巴士底狱是完全符合以上条件的事件。
一些涉及的概念:
比较研究:比较研究在规划领域算得上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作者讨论了这种历史学常用的方法,“比较性方法始终只是案例数目不足时,主流统计学方法的标准备选,这样的自我表述有助于学界的其他领域接受社会学的历史研究。”换言之,比较研究是传统统计学方法的备胎。
目的论时间和实验性时间:译者在序言中为这两个概念做了梳理:“简言之,目的论时间性是为不同的前因寻找共同的后果,而实验性事件性是为类似的前因找到不同的后果,二者的差异在于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但是我个人来说还是不太能看得懂目的论时间的意义。
”社会“概念的模糊性和广泛性:作者引用霍布斯鲍姆在1973年的论文《从社会史到社会的历史》(“from social history to history of society")中的论述。【”社会史"这个名目和表面相似的“经济史”、“思想史”或“政治史”并非并列关系,因为定语“经济史”、“思想史”、“政治史”指明了某个人类活动的范围,而“社会性”却包括了所有类型的人类活动。正如他所说,“社会史不可能成为经济史或者其他专门化的历史,因为不可能分离出它的研究主题”(Hobsbawn,1971:24)。换言之,社会史的明确目标就是成为研究全世界的历史,这也是为什么他用“社会的历史”(history of society)代替了多数论文中的“社会史”(social history)一词。】
几个疑问:
作者对历史学家的方法进行了如下批判:“有关时间的动因、因果关系、事件或实体间联系的本质——并没有被安置于适宜的理论中,而是将被叙述的细节湮没。”因果关系应该如何界定?
其实我很明白,这一堆主义、结构、学派……过一周我肯定全忘了……你妹。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