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四个教学维度
1. 知识
(1)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一般来说,人类发展至今经历了五次信息技术的重大发展历史。每一次新的信息技术的出现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力。
第一次信息技术出现了语言。
第二次信息技术创造了文字。
第三次信息技术发生在中国,发明了印刷术。大约在公元1040年,中国的沈括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欧洲人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
第四次信息革命,随着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等相继得以发明和普及应用。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以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至此,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2) 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现代信息技术始于以计算机为特征构建的信息传播系统。其理论建设与实践运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① 数字信息技术阶段:它是以“0,1”二进制的二元逻辑运算方式——数字编程实现信息表现方式的基础信息处理理论体系。其表现特征为数字计算机及数字网络信息处理技术。
② 神经网络信息技术阶段:将数字编程、数字网络与人体神经网络科学相结合,构建模拟神经网络技术。其代表作品有桑兰机器人、人脸识别技术、无人自动驾驶技术、网络围棋、象棋游戏等。
③ 细胞信息技术阶段:随着医学、生物学对细胞的不断深入研究,将数字编程、神经网络、及细胞研究结合在一起,运用数字编程模拟人体神经网络及细胞功能构建成的智能信息技术体系。至此,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大成,开启太空时代。
(3) 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构成:现代信息技术指以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电子通信技术。其基本构成主要有:
① 硬件设备
主要指以计算机为主的硬件系统,它由五个子系统组成:控制部件、计算部件、存储部件、输入部件、输出部件,以及网络辅助设备。
a.控制部件与计算部件:计算机中将控制部件与计算部件合并在一起,称作中央处理器(CPU),负责对数据进行加工、计算以及程序和指令的解释、执行,指挥全系统的工作。
b.存储部件:负责程序及数据信息的存储及管理。分为内存和外存。内存条为内存部件。外存部件一般有计算机硬盘、闪存盘、闪存卡、移动硬盘、光盘等。
c.输入部件:主要有键盘、鼠标、扫描仪、软驱、光驱、手写输入设备、网卡、音视频输入设备等。
d.输出部件:主要有显示器、绘图仪、打印机、软驱、光驱、投影仪、音箱、USB接口、可编程控制器、音视频输出设备等。
e.网络辅助设备:网卡、网线、光纤光缆、路由器、中继器、信号塔或站、服务器。
② 软件系统
a.系统软件:作为充分发挥计算机系统的效率及功能,与输入、输出设备进行连接工作,而开发的程序系统称为系统软件。常用的系统软件有操作系统软件(DOS、Windows、Unix等)、语言编译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
b.应用软件:应用软件是专门为实现某种目的而编写的程序。常用的有:工具软件,如文字处理软件(Windows office、WPS等)、计算机辅助软件(AutoCAD)、绘图软件(3DS、3DMAX、Core-draw等)、音视频编辑软件、格式转换软件、压缩软件、查杀毒软件、APP等;专业管理软件,如财务管理软件、人事管理软件;游戏软件,如黑客帝国、星际争霸等;通讯软件,如QQ软件、微信等。
③ 网络技术系统
a.数字技术:数字网络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主要体现在其编程方面。因此,教学中有必要对数字编程的原理及基本方法进行示范、讲解,使学生对数字网络技术的构成及运用有较为理性的了解。
b.神经网络技术:作为数字网络技术与神经网络系统研究的结合体,将数字网络的编程与神经网络传导系统相结合,使信息技术向智能化模拟控制方向发展,实现了信息技术本身的相对智能化发展、成长模式。例如,人脸识别技术、桑兰机器人、自动驾驶等。
c.细胞技术:这是目前最新的信息技术研究方向,当神经网络技术研究趋于大成之时,细胞技术将步入智能研究领域。最终的信息技术将表现为集数字编程、神经网络研究、细胞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模拟模式发展态势。但不管如何发展,数字编程决定了未来电子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和辅助性的特点。
(4) 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运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普及,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还将继续扩大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一般来说,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有:①科学技术研究领域。②教育活动领域。③生产、生活服务领域。④军事国防领域。⑤市政建设与管理领域。⑥金融管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