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雷达是高级辅助驾驶(ADAS), 无人驾驶核心传感器之一,而车载雷达芯片是车载雷达的核心,如今高度集成(MMIC + DSP/MCU)的车规级芯片为雷达小型化,高可靠性与稳定性,低成本提供关键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期,TI公司正式上线下一代车规级高性能车载雷达芯片,AWR2944,同时发布与之配套的SDK,mmwave_mcuplus_sdk_04_02_00_01,参考设计工具箱toolbox, mmwave_automotive_toolbox_3_5_0,以及demo参考板 AWR2944 EVM,那么这次发布带来哪些调整与升级,代表TI公司哪些雷达芯片产品设计思路,可能会对车载雷达行业产生哪些影响,我们来个deep dive。
AWR2944 TI定义为第二代车规级高性能车载雷达芯片,目前处于Preview阶段。也就是可以提供芯片样品或者可供评估的demo板,未正式规模量产。
▲ AWR2944
先来个关键点Device Overview
AWR2944依旧是祖传45nm RFCMOS工艺,支持76-81GHz频段,最高5GHz带宽。同时芯片支持4Tx4Rx,这也是TI迄今为止单芯片收发天线数目最多的芯片;
相位噪声控制较之前的AWR1xxx系列略有提升,达到 -96 dBc/Hz [76 to 77 GHz]以及-95 dBc/Hz [76 to 81 GHz](Phase Noise @ 1MHz);
全新发射端移相器;
DSS集成自家DSP,只不过型号由之前的C674x,调整为C66x。MSS中的处理器由ARM R4F升级为ARM R5F,硬件加速器(HWA)升级为2.0;
片上RAM提升至4MB;
首次集成硬件安全模块(Hardware Security Module,HSM),HSM本身主要由一个可编程的ARM Cortex M4核构成,此外,还对boot加入认证及加密机制(Secure authenticated and encrypted boot support)以及支持加密HWA,进一步加强雷达硬件安全;
车载通信接口方面,2路CAN全部调整为CAN-FD,并首次支持百兆以太网(10/100 Mbps RGMII/RMII/MII Ethernet);
ADC采样率37.5Msps,通道数提升至9路,UART提升至4路,新增CSI2 Rx interface用于采集数据回放;
接收端TI抛弃了上一代普遍采用的I/Q正交混频结构,采用I路混频结构(如下图)
▲ Receive Subsystem (Per Channel)
硬件架构如下图,AWR2944依旧是清晰的模块设计,前面介绍的各种调整与升级基本一目了然。我也放了AWR1843 的框图,大家方便对比。
▲ Functional Block Diagram(AWR2944)
▲ Functional Block Diagram(AWR1843)
由此可见,作为第二代高性能雷达芯片,AWR2944调整升级的地方确实还蛮多。但是参数功能终究只是表面,我们还得看看这些调整升级背后的深层次逻辑。
我在“下一代角雷达-从SRR600说起”介绍过Conti下一代角雷达样态,在大FoV条件下实现远距离目标高精度感知是基本要求,这对雷达测距性能,角度FoV,分辨率及精度提出新挑战。
2944较前代又多集成一路发送通道,以实现更高角度分辨率及精度,同时也为更多复杂天线布局设计提供芯片层面支持。
通常远距离感知主要由天线设计解决,相对聚焦的波束测得更远,同时压缩了FoV,在大FoV条件下实现远距离测距是比较困难的,一种途径就是多天线同时发送,比如4路天线同时发射,叠加的宽波束能够在保证宽FoV条件下,距离测得更远。但同发的问题在于接收端对叠加的波束可靠分离较为困难。2944采用了全新的DDM-MIMO通道分离方案(下文会详述),在同发的基础上实现可靠的通道分离,基本实现大FoV条件下远距离目标高精度感知。并且这一切几乎全由硬件加速器实现(只有部分少量计算由DSP介入),因此TI 将HWA顺势升级为2.0。
同时提高RAM容量以平衡通道数提升以及算法复杂度提升带来的内存开销增大。以太网接口的加入也是应对雷达输出点云等数据量提升问题。
1代芯片中,打头阵的是1642,DSP是绝对的计算核心,用于几乎全部的信号处理及数据处理任务。MCU基本只用于配置,控制及管理等,这是TI对ARM MCU的基本定位。所以MSS及DSS的处理方式并不平衡,用TI的原话就是
In most use cases the MSS is defined as a control domain while the DSS actually executes the DPC. */ti/mmwave_mcuplus_sdk_04_02_00_01/mmwave_mcuplus_sdk_04_02_00_01/ti/control/dpm/docs/doxygen/html/index.html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或改编,未找到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