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摩尔库伦(MC)进行基坑开挖计算时,可能会出现支护结构顶部向基坑外位移的现象,有点类似于踢脚破坏,这种情况正常吗?
如图1所示,有一基坑,开挖深度4m,宽度(1/2)6m,分析区域20m*20m,悬臂挡墙厚0.6m,深12m。土体采用MC模型,弹性模量10MPa,泊松比0.3,摩擦角25度,粘聚力5kPa,土体容重20kN/m3,水平土压力系数0.5。挡墙和土体之间设置接触面(面对面),摩擦系数0.466。分两层开挖(1m和3m)
图1
图2和图3分别给出了第一、二次开挖的墙体位移矢量图。第一次开挖墙体向基坑外位移,类似于踢脚破坏,与实际情况中观察到的大部分规律不同。第二次开挖墙体向基坑内位移,但分布规律和预期的悬臂梁(顶部最大)还有所区别。
图2和图3
出现这种原因主要是由于土体在卸载过程中回弹变形,深部土体的向坑内变形带动墙体变形(有旋转的趋势),深部土体变形越显著(图4),这种现象越明显。当开挖深度较深后,局部土体进入破坏,刚度下降,这种现象得到缓解。
图4
如果土体确实发生如此的回弹变形,那踢脚位移模式是可能的(但这与工程的踢脚破坏不一致,如果观察塑性区,此时大部分土体并没有屈服)。
从计算的角度来看,出现该现象与以下假设有关。
1)水平土压力系数。如果水平土压力系数越大,水平卸载越大,相应的向基坑的水平变形越大,图5是k0=1的计算结果。虽然向外的位移量有所减少,但是规律并没有变化。
图5
2)接触面摩擦系数。如果接触面光滑,土体向上带动桩体的能力就会减小。图6是光滑接触面的计算结果。本例中效果明显。
图6
3)弹性模量的分布。
土体模量与围压有关,围压随深度增加,因而模量一般随深度增加。本例采用简单的线性分布,土层顶面1MPa,土层底面20MPa,平均值接近10MPa。实现弹性模量的分布通过field功能。将材料属性定义为与场变量相关(图7),简单起见,场变量就取为节点的z坐标。执行model-edit keywords,在第一个分析步前插入图8所示语句。其中input=in.csv指向了工作目录下的in.csv文件,其包含了节点及相应z坐标(图9,可直接由inp文件提取后稍作编辑得到)
图7
图8
图9
图10和11是两级开挖步相应的计算结果,在非光滑的情况下,位移模式符合一般规律。读者也可采用剑桥模型或邓肯模型进行计算,这些模型实际上都反映了模量随应力状态的变化,加上能相对合理考虑加卸载模量的差异,计算结果理论上更符合实际。
图10
图11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或改编,未找到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