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迪达斯推出全新足球鞋套装,引发了广泛关注。该套装中的足球鞋通过回收利用海洋周边的废弃物制成,力求减轻海洋塑料的循环污染。虽然这不是拯救海洋的最终解决方案,但这一创新的发布代表了阿迪达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承诺。
耐克也正在推出“旧鞋新生”+“球场点亮”计划,通过将旧的球鞋回收,利用技术拆解和再加工后,最终成为偏远山区小朋友们的专用篮球场。耐克从产品设计、产品材料创新、生产流程,到制造、物流、运营,将可持续理念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朝着“零碳排、零废弃”的目标前进。
据联合国环境署数据显示,纺织服装业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10%,比所有航班和海运的碳排放量总和还高。预测表明,到2030年世界人口增长至85亿时,服装纺织行业的碳排放量或超石油行业,成为第一大碳排放源。
面对这样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主动承担起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将环境意识贯穿研发、生产、运营全过程,着力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这不仅仅是企业对环境的承诺,也有对未来市场的深刻研判。
随着互联网和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个性化定制让更多的消费者可以加入自己的设计或想法,或者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定制商品。位于阿姆斯特丹的ECCO创新实验室(ILE)的研究小组也在为个性化设计及生产定制化鞋子方面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
为了应对消费者个性化定制的挑战,ECCO采用了达索系统3DEXPERIENCE平台及其无缝集成的CATIA 设计应用程序,将消费者需求和生物力学数据转换为可供3D打印的几何图形。
设计师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转换为设计任务,并开展设计工作。通过3D扫描仪将消费者的脚部生物特征扫描成3D点云,导入到CATIA里。借助 3D创意设计和快速概念设计应用程序,设计师将设计创意快速以三维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一体化的全新渲染引擎,设计师和项目负责人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对设计进行实时渲染并随时进行项目评审。接近真实的物理材质表现效果,让ECCO设计师可以直接在CATIA里将概念模型转换为可供加工的工程模型或3D打印模型。得益于CATIA强大的工程设计和增材制造技术,工程师可以将造型方案快速转换为可供加工或3D打印的几何模型。一体化的工程设计和3D打印准备工具,帮助ECCO工程师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从设计到制造的全流程工作。
从给用户提供全新的3D设计体验,到用户在一体化的3D工程设计及制造体验下完成产品制造,再到用户为其消费者提供全新的3D个性化定制体验,正是达索系统提倡的3DEXPERIENCE一体化平台的价值所在。基于云端的3DEXPERIENCE更是将消费者和用户拉的更近,解决了用户为其消费者提供3D个性化定制体验的要求,加深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和忠诚度,为企业提升品牌形象和拓展新的业绩增长点提供了有力手段。
中国鞋类行业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 1978-1988 年,此时中国鞋类行业处于萌芽期,当时中国的鞋类产品基本上是由港澳等外来鞋业提供,国有鞋类企业生产的鞋类比较单一。第二个阶段为 1989-2008 年,中国鞋类行业迎来发展壮大期,以制造为主,渠道转型为辅。第三个阶段为2009年至今,中国鞋类行业更注重产品质量和消费者体验,以设计和智能制造为主,零售转型为辅,行业企亟需数字化转型。
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上,当中国制造逐渐转型中国智造,科技的创新在智造过程中与时俱进。中国鞋业品牌企业亟需由被动生产到主动生产的转型,借助数字孪生(包含3D建模和仿真技术)赋能从研发到制造到营销再到售后的产品全生命周期,从而实现产品的可持续设计和制造。虚拟原型制作允许更快的设计迭代,减少物理测试的需要,从而带来显著的低碳效益。在制造环节,可以利用虚拟孪生技术对工艺、产线、生产排程、物流等进行规划、决策和执行,从而更早地评估风险,确保更好的产出,减少浪费并削减成本。
虚拟孪生技术使鞋服企业能够高效地制定持续性发展的战略,从而获取可见的收益,如:可降解新材料的快速研发、材料成本降低、产品开发成本降低,敏捷制造、柔性供应链、嵌入式碳足迹减少等方面。
数字化变革已成为必然的趋势,而可持续发展是主旋律。打破陈规,不断创新,用面向未来的科技创造价值,成就领跑未来的鞋服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