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材基础建模分类
在开始之前,先归纳总结一下Abaqus中复合材料结构的两类主要的建模方法,第一类就是本文后面要详细展开讲述的最基本的Abaqus复合材料建模方法,之前曾将其定义为“传统建模”(达索官方教程称这类建模叫Macro建模方法,为了便于跟composite layup快速建模区分开,自己就习惯叫“传统建模”或“经典建模”了,没想到后来被Victor经典案例分享公众号直接抄袭了)。这种方法是早期有限元软件常用的建模方法,延续了各向同性材料的建模思路,不同的区域创建并赋予不同的截面属性,类似Nastran,hyperworks都是这种建模思路。后来Abaqus又增加了Composite layup建模方法,效率比较高,并且这种建模思路呢,就有点跟CAD复材制图的思路很像了,比如CATIA 的CPD模块,创建一个铺层序列,然后单独去指定每一个铺层所占据的位置,相当便捷。
为了有便捷建模方法却还要将经典的建模方法呢?因为在自己开发子程序的时候,比如UMAT或者 VUMAT子程序,只能采用经典建模方法,另外,还有显式分析中,当使用三维材料模型时,也只能使用这种建模方法。
一般对于大尺寸复合材料结构,跨厚度比例大,满足板壳理论的假设,采用壳单元就能获得高的求解精度。壳单元计算效率高,结合二维损伤起始判据判据(Hashin, Tsai-Wu, Maxe, Maxs等)以及损伤演化准则还可以预测结构的危险区域、危险程度、破坏模式及破坏载荷等。
本文讲述Abaqus中如何创建普通壳单元的复合材料开孔板结构有限元模型,模型中仅考虑对结构变形、应变、应力的求解,不涉及损伤起始及损伤演化部分。
以下为复合材料开孔板壳单元模型的建模步骤。
第1步:绘制几何
在Part模块下绘制几何,几何类型选择3D、Deformable、Shell,草图如下:
开孔板草图
绘制完草图后,点击鼠标中键或视图中的“Done”退出草图,得到开孔板的几何模型,如下:
开孔板草图
第2步:创建材料
与复合材料壳单元对应的是2D材料模型Lamina,将视图切换至“Property”模块,点击创建材料按钮 ,在弹出窗口中选择Mechanical→Elasticity→Elastic选项,在材料类型下拉框中选择Lamina。
数据列表中的6个数据分别为纵向(沿纤维方向)弹性模量E1、横向(垂直于纤维方向)弹性模量E2 (是下标)、面内泊松比Nu12以及三个方向的剪切模量G12、G13、G23。与其他商业有限元软件略有不同的是,即使是对于二维材料模型,仍然需要输入两个面外的剪切模量G13和G23,这两项数据是用于定义壳的横向剪切刚度,不可缺少。一个复合材料分析模型中可以包含多种同类材料模型,例如层压板内部采用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表层可以采用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
第3步:创建截面属性
点击创建属性按钮 ,选择Shell→Composite类型,如下图。
点击“Continue”,进入截面属性设置界面(下图)。该界面中首先要定义的是截面属性积分方式,有两种积分方式可供选择:During analysis和Beforeanalysis,默认的是第一种。During analysis积分方式会在计算过程中,每个增量步重新计算截面属性,计算量较大,但准确度高,当材料有明显非线性( 塑性、损伤后刚度退化等)时,建议使用During analysis;Before analysis是在计算之前对截面属性进行预积分,分析过程中截面属性不再变化,计算量小。厚度方向积分算法默认为“Simpson”积分。
该界面中第二个要定义的是铺层信息表,共5列,分别是Material(铺层材料)、Thickness(铺层绝对厚度)、Orientation Angle(铺层角度)、Integration Points(单层厚度方向积分点数量)、Ply Name(铺层名称)。表格行数根据实际铺层数量来定义,可复制、粘贴、添加、删除和修改铺层信息。
采用经典建模方法时,当整个结构中不同区域铺层材料或者铺层顺序发生变化时,需要创建多个截面属性与各个铺层分区一一对应。
截面属性设置
第4步:赋属性
点击赋属性按钮 ,按照主窗口下方提示区的提示信息去选择要赋予属性的区域,当结构中有多个不同的铺层分区时,应分别选择对应的截面属性逐个设置。对于复杂曲面结构或者有多零件组成的装配体,需要通过调整壳的偏置来适应结构真实的空间位置,默认为厚度向中性面两侧对称偏置,如下图所示
赋予截面属性
当几何结构被赋予属性时,颜色会由默认的灰色变成浅绿色。如果同一位置被多次赋予属性,几何会呈现黄色,此时应注意检查属性设置,删除多余的属性设置。
图3-7 含属性结构显示效果
第5步:指定铺层坐标系
复合材料分析模型与金属结构分析模型不同,由于材料具有各向异性,因此还需要额外指定铺层坐标系,铺层坐标系的X轴方向要与整个铺层序列中0°层的纤维方向一致。
点击创建坐标系按钮 ,有三种坐标系可以选择:直角坐标系、圆柱坐标系和球坐标系。可根据自己的结构特征选择合适的坐标系,针对本模型,选择直角坐标系,然后按照视图下方提示设定坐标原点、X轴方向以及XY平面。
创建直角坐标系
坐标系创建完成以后,点击指定材料方位按钮,然后选择创建好的坐标系,并指定法向方向和附加的旋转角度,一般壳单元默认设置即可,在设定材料方位时,视图中几何模型上会显示相应的局部坐标系,可以将Additional Rotation附加旋转角度在0°、45°、90°及-45°之间不断切换来检查模型坐标系设置是否合理。
铺层坐标系设置及检查
第6步:铺层检查(可选)
材料属性、铺层信息以及铺层方位设置完成以后,可以通过“Query information” 中的“Ply stack plot”功能查看铺层属性设置准确性。点击下图中的“Plystack plot”功能键,CAE界面中会自动生成双视图,在左侧视图中点击需要查询信息的区域,右侧视图中会直观显示实际铺层序列堆栈图以及铺层名称、铺层厚度、铺层角度等信息。
铺层信息检查
第7步:创建装配
将视图切换到“Assembly”装配模块,点击创建实例按钮,进入以下界面
创建装配实例
创建实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基于自身模型的Part创建,一种是基于其他模型创建,会将所选择的模型中的实例导入到当前模型下。
创建完实例之后,视图中会出现蓝色装配体。
生成装配实例
第8步:划分网格
将视图切换到“Mesh”模块,进行网格划分,一般建议几何创建或导入完成之后,优先划分网格,然后再去设置边界、载荷、接触等信息,对于复杂结构,在网格划分过程中需要对结构进行切分,切分会破坏原始构型,导致先前设置的边界、载荷、接触等信息丢失,造成工作反复,将划分网格步骤提前可避免上述问题。
首先是设置网格密度,共有两个按钮, ,左侧的为全局网格密度设置,右侧为局部网格密度设置,可以对特殊的边线或者面设置不同的网格密度。在设置网格时,如果出现以下提示,是因为创建实例时选择了Dependent类型,此类实例仅能在零件下划分网格或设置网格属性。解决办法是将网格划分的对象由“Assembly”切换到“Part”。
网格划分警告
在全局网格密度设置界面下设定近似全局网格尺寸为2mm,其他默认设置。
网格密度设置
然后点击按钮 去划分网格,得到下图所示的网格
网格示意图
可以通过网格控制按钮 来设置单元形状和网格生成算法,
网格控制算法
还可以通过单元类型设置按钮 设置单元类型,默认的是四节点减缩积分单元S4R。
单元类型设置
第9步:设置分析步
将视图切换至“Step”模块,点击按钮创建分析步 ,复合材料结构分析中常用的分析步类型有“Static,General”和“Dynamic,Expicit”两种,本案例选择“Static,General”类型,创建一个静力通用分析步。
选择分析步类型
分析步总时间默认为1秒,其他默认设置。
设置分析步
第10步:设置输出
Abaqus中的输出有两类,场输出和历史输出,场输出适合针对大量的对象进行低频次输出,如查看应力、应变及变形云图;历史输出则适合针对少量的对象进行高频次输出,如监控系统能量或者绘制载荷位移曲线等。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复合材料结构在设置场输出变量时与各向同性材料不同,针对复合材料结构,默认场输出仅输出上下表层应力应变等信息,不会输出中间层信息,因此需要进行特殊设置。如下图所示,在“Output at layered section points”中输入所有的截面点编号,比如壳单元中有四层铺层,每一层厚度方向有3个截面点,则一共需要输入12个截面点才能保证后处理中能查看所有铺层的变量数据。
复合材料结构场输出设置
第11步:设置边界和载荷
视图切换到“Load”模块,设置边界条件和载荷。与常规各向同性材料模型一样,一端设置固支,另一端给定拉伸位移1mm。
需要注意的是,边界和载荷在整个建模过程中属于最容易被忽视,但同时也是对计算结果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设置边界与载荷时应尽可能保证与真实结构受载和约束一致。
施加约束及位移载荷
第12步:创建任务
切换到“Job”模块,创建任务,提交计算。
第13步:查看结果
计算完成后,在“Job”模块下点击“Results”按钮,可直接打开结果文件并跳转至“Visualization”后处理模块。
查看应力或应变等信息时,默认显示的是第一个铺层的计算结果。
默认第一层应力云图
当需要逐层查看应力水平时,点击菜单Result→Section Points,在下图所示的弹出窗口中,切换至Plies选项,将会出现在截面属性中定义的所有铺层,每一层的输出位置又分为上中下三个位置。
按铺层查看应力
将铺层顺序调整为[0/45/90/-45]s时,不同铺层的应力云图对比如下。
不同铺层角度应力对比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或改编,未找到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