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冷凝是一种自然现象,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工厂车间、实验室等各类场景中,通常发生于高湿低温环境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包括眼镜起雾、车窗起雾等。在某些应用场景下,表面冷凝是有害现象,需要尽可能避免。
热水导致的玻璃杯起雾
表面冷凝的起因为固体表面温度低于露点温度,导致空气中水蒸气在固体表面液化。
1.仿真场景与网格划分
本文仿真场景如图所示,橙色为固体域,蓝色为空气域,红色为考虑起雾的表面。现考虑冷凝的水雾从0厚度发展30分钟后的厚度变化。
模型的单元总数约2.4万。固体区域采用三棱柱单元。在空气域的冷凝表面划分了边界层,其他部分采用四面体单元。固体域和空气边界层区域如图所示(蓝色为固体域单元,黄色为空气域单元)
2.FLUENT设置(2020R2版)
2.1 模型设置
冷凝问题是随时间发展的过程,需要采用瞬态计算。此案例中·,流动的驱动因素为气体的密度差驱动,因此需要考虑重力。在FLUENT中需要开启以下物理模型:
2.2 材料设置
固体材料为铝,流体包括空气和液态水,混合组分为空气和水蒸气的混合物。混合组分的设置如图所示
固体域的材料为铝,空气域的材料为混合组分(不是空气!)。
2.3 边界条件 & 计算方法设置
由于此案例不存在出口和入口,因此仅需要设置各个壁面的边界条件。壁面均为固定无滑移壁面,热边界条件如下:
总共计算30min的物理过程,采用固定时间步长10s。初始状态,空气域温度30℃,相对湿度90%(水蒸气质量比例约2.454%)。
3.仿真结果
中间时刻液膜厚度所示。随着时间的增加,液膜逐渐变厚。由于30min时长对于此类问题发展过程而言相对较短,且温差较小,因此其厚度更大也仅为微米级。
中间时刻液膜厚度
中间时刻温度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或改编,未找到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