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3D软件被认为是工业软件最难翻越的三座大山之一。另外两座大山在行业内被认为是CAE和EDA。其难度主要体现在:三维软件在开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复杂的软件工程,还需要专业的行业知识。也正是因此,国产自主的三维软件将成为突破工业软件卡脖子的关键产品。
作为中望公司的三维设计软件,从最早的第一代产品VX到现在最新的中望3D 2022版,每一个版本都会伴随一些新技术的产生,像直接编辑技术、PMI技术、柔性装配等等。这个更新迭代每一年都在发生,依赖于中望软件逐年提升的研发能力以及研发资源的大量投入。
首先,中望3D具有完全自主的三维几何建模内核,围绕这个内核,中望开发了很多建模技术、直接编辑技术、还有参数化驱动等诸多技术。那么这里稍微展开一下,大家常说内核,什么是内核?通俗形象的理解,内核就像是手机电脑的芯片,而对于厂商而言,内核是灵魂,是核心基础,它决定了软件的能力边界和行业拓展。这意味着中望3D能支撑更复杂的设计应用场景,能提高产品设计生产的加工效果。那么对于企业而言,自主内核意味着不会被卡脖子。当拥有底层的核心代码,可以使中望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响应速度更快,特征化服务的可能性更高。
其次,中望3D具有超强的数据兼容性。可以直接打开主流的三维软件的数据模式,还可以输入、输出第三方的一些数据格式。那么对于上下游图纸的一些交互以及历史数据的兼容,可以很好地进行过渡,满足我们图纸交互和复用的需求。
第三,中望3D具有专业高效的功能。可以实现从概念设计、零件设计到装备设计,以及工程图纸输出,或者是对接数控机床输出2-5轴的加工代码,真正地助力企业在研发端实现从零到一的正向设计。
第四,对于不同行业的应用需求,中望3D还提供了多种行业的专业模块。像模具设计、管道设计、钣金等等,这些分模块可以更快更高效地完成相关专业的设计工作。
第五,中望3D还提供了丰富的API接口。可以支持企业个性化工具的定制开发。都说工业软件姓工不姓软,这句话也体现了中望3D作为工业软件的工业属性。为此,中望3D也从来不闭门造车,而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与行业内的代表企业形成战略合作,能更好地进行行业扩展。
在未来的三到五年,中望软件首先会不断地加强关键技术的提升,然后再逐渐将这些关键技术进行组件化,最终实现中望整体解决方案平台生态发展。
第一部分,内核能力的提升一直都是中望研发工作的重中之重。未来会不断的夯实内核的鲁棒性,提升参数化设计的能力,加强曲面建模能力。此外,大装配方面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工作。CAM加工方面,中望会初步实现智能化的加工编程。另外在这个专业应用模块还有二次开发能力上也会不断的加强。
内核能力的提升会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个是会支持10-5次方的精度。之前在一些光学应用设计当中会要求达到10-4到10-5次方。不过这个高精度的能力不仅仅是体现在建模造型里。在几何图形学里面,比较关键的技术之一是几何逼近,那么在计算机中的几何,由于计算机浮点的原因,是没有办法进行精确表达的,只能通过这种无限的逼近实现。那么高精度的能力代表着中望3D可以在几何表达上真实地接近于现实物体的实际情况,它会直接影响到产品后期的设计和加工的精度。
另外一方面,大曲面建模能力的提升意味着中望3D将可以适用于更大程度的产品设计。那么参数化能力的提升,中望首先会支持2000+的历史特征的快速正确的回溯编辑。一般情况下单个零件的历史步骤不会超过1000步,如果中望3D支持2000+的特征,那么将会适用于绝大部分的复杂的设计应用场景。在高级曲面方面,会达到G3的连续。在行业内,大家比较了解的汽车A级的企业需要达到G3连续。随着审美观念的不断提升,目前很多电子消费品,像智能手机、穿戴产品也都逐渐要求达到G3高级曲面。通过这两方面的提升,那么中望3D将对于复杂造型建模以及曲面造型设计方面的能力都会大大地加强。
在大装备方面,中望会通过约束优化、数据分层以及一些选择性加载的技术,不断地强化装备的设计管理技术,真正地使大装备在装箱机上运行或者搭建的时候更加高效、便捷。
在显示优化方面,中望也会通过一些显示加设计以及轻量化的技术,让大型的装配在中望3D上运行更加流畅。最后有望在短期内实现百万级的装备组件的设计支持。
在智能化加工方面,中望会通过几何特征的识别、智能的加工策略这些技术,初步地实现智能化的加工编程,最终有望达到150%的效率提升,个别的案例能够达到200%的提升。
第二部分是关键技术的组件化。中望3D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具备了深厚的产品和技术积累,譬如三维几何内核、数据存储技术以及轨迹生成技术等诸多技术,中望可以将它们进行拆分和组合,形成新的重要产品的形态,来满足行业个性化的需求。另外,还可以把这些提供给院校或者是其他的CAx厂商使用,共同打造国产工业软件的生态圈。
第三部分是平台生态发展。中望软件将全力打造All-in-oneCAx一体化平台,那么中望3D作为中望软件的一款产品,也将接入到这个平台,实现数据模型还有数据的接入,提升协同设计的能力。其中包括很多人同时在线的协同设计,以及可制造性设计,可装备性设计,以及仿真驱动设计协同。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或改编,未找到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