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已成为连接用户与数字服务的关键载体。然而,伴随而来的风险问题日益凸显,亟需系统性治理框架。2025年7月,中国信通院泰尔终端实验室与标准所联合发布《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风险分类分级指南(2025年)》(以下简称《指南》),首次构建了涵盖六大风险类别、四级风险等级的评估体系,为监管部门、企业及用户提供了可量化的风险评估框架,标志着我国APP治理进入精准化、科学化新阶段。
六大风险类别的精准界定
《指南》将APP风险划分为隐私安全、恶意行为、服务异常、财产安全、内容安全及未成年人安全风险六大类别,覆盖了从数据合规到用户权益保护的全链条风险点。隐私安全风险聚焦个人信息收集、存储、传输的合规性,如过度采集用户生物特征信息;恶意行为风险涵盖流氓软件、诱导付费、系统破坏等主动侵害行为;服务异常风险关注技术缺陷导致的服务中断或数据泄露;财产安全风险则涉及电信诈骗、诱导扣费等经济侵害;内容安全风险针对违法违规信息传播;未成年人安全风险则强调对未成年用户的特殊保护,如内容过滤、消费限制等。例如,某漫画平台因向未成年人提供含不健康内容的付费阅读服务,被判定为内容安全高风险,最终因合同违背公序良俗被法院判定无效,退还全部充值款项。
四级风险等级的科学分级
在分类基础上,《指南》引入风险影响对象与损害程度评估模型,将风险划分为低、中、高、极高四级。电信诈骗因直接危害用户财产安全及社会稳定,被列为极高风险;而面向未成年人的APP若缺失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则被判定为中风险。这种分级逻辑不仅考虑了风险行为的主动性、违规频次,还结合了社会公序良俗、系统安全及用户权益的损害程度。例如,某游戏平台因允许未成年人通过“编辑身份信息”规避年龄验证,导致大额充值纠纷频发,被认定为存在未成年人安全中风险,需立即整改。通过引入动态身份验证、消费限额及家长监护功能,该平台不仅降低了合规风险,还提升了用户信任度。
企业合规实践的示范效应
《指南》的落地需要企业将风险防控贯穿于APP开发、上架、运行的全生命周期。以某教育类APP为例,其在采集未成年人用户信息时,需通过“双认证”机制(家长授权+未成年人同意)确保合规,同时对敏感信息进行脱敏处理。此类实践表明,企业需主动拥抱合规创新,将风险管控转化为竞争优势。监管部门亦通过“限期整改+下架应用”的梯度处罚机制,推动行业形成“风险识别-评估-治理”的闭环管理。例如,针对服务异常风险,企业需建立技术缺陷预警系统,实时监测APP运行状态,避免因技术故障引发用户权益损害。
未来趋势与行业共治
随着AI、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应用,APP风险将呈现更强的隐蔽性与跨域性。未来需持续完善风险评估模型,强化跨部门数据共享与技术协作。同时,行业协会应制定自律规范,推动企业自我约束,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用户监督”的共治格局。例如,通过建立APP风险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监管部门、企业、用户之间的实时信息互通,提升风险响应速度与治理效率。
结语
《指南》的发布,推动了监管部门、企业及用户对APP风险类别与危害程度的共识形成,为行业协同共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企业需以动态视角审视风险,将合规要求内化为技术创新与用户权益保护的双轮驱动,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双重提升。随着新规的深入实施,我国移动互联网生态将朝着更安全、更规范、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