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2012年的第一套模具,塑胶材质ESTMAN TX1001,透明产品。这套模具结构其实不难,但也不是说那么好搞,稍微有一点点结构的透明产品一般都不是那么好搞,画图好画,师傅们修夹线可能就不是那么好修。主要还是因为透明产品的外观一般都很讲究。夹线太明显,断差太大,打出来的样板交给客户有的稍微刁钻一点的,说好听一点就是要求严格一点的,他们看到那种外观不符合最低要求的样板也许会说送过来的是样板么?也好意思送过来么?找个垃圾箱丢里面!
2012年的第1、2、3套模具都是三个小的透明件,都是ESTMAN TX1001的,据说很多专业的模具厂都在这三款产品上面败阵下来,都缴械投降了。这三个东西将来很有可能成为我们烫手的山芋。这个当然是别的模厂老板们的一个传言,最开始小廖并不以为意,知道透明产品难做,但想不会那么恐怖吧,知道ESTMAN TX1001这种塑料对模具温度控制要求非常严格,模具温度哪怕是局部出现短时间内的高温都有可能引起粘模,冷却已经布置非常充分。但老板们的那些话并非空穴来风,T1试模出来后,渐渐发现问题的严重性。
模具的结构不复杂,产品的进胶位置凸显重要。在早期的一些外形类似的产品中,熔接线的问题把一些模具厂困扰了很久,产品上面倾斜的一条比较明显的熔接线怎么调机怎么改变注塑参数硬是明显存在。到最后双方无法解决,只能折中接受。在这个新开的产品上,客户模具项目经理着重强调产品的进胶位置。必须在骨位的正上方,这样可以确保产品经由2个进胶口同步向下填充,最大程度上的保证熔接线的整齐。用moldflow对产品进行填充分析,发现基本是那样。下面的第一次试模出来的样板图片,模具没有抛光,一般情况下T1是不会去抛光的。每个进胶口正下方的骨位上有长常的弯弯曲曲的蛇形银纹,这下麻烦大了,注塑调机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进胶位置选择不当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麻烦只有客我双方相互进行协调解决,必须移动进胶位置,但前模仁不能烧焊,只能换料重做。经验在于慢慢积累,相信以后类似的情况可以能最大程度上的避免了,不然彼此双方的付出岂不白费了。
以上只是个人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