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知识架构全景图
- 由图可见,“质量焦点”在最底层,这不难理解软件工程是为了应对软件危机诞生的学科,其目标就是为了要聚焦于质量,构建和维护高质量的软件。可以说,聚焦于质量就是软件工程的基石。
那“过程”指的是什么呢?
- 要构建高质量软件,则要解决软件过程中的混乱,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沟通、计划、建模、构建和部署等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而软件过程,就是在软件项目的生命周期内,也就是软件从诞生到结束这期间,在开发与构建系统时要遵循的步骤。
- 有两种过程框架你一定经常听到,那就是瀑布模型和敏捷开发。这是在软件工程多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两种主流的软件过程指导框架。
那么,何为“方法”?
- 方法是指在整个过程中,如何构建系统的方法学。比如说,如何分析用户需求;如何对产品进行测试验收;如何进行系统架构设计等。
知道了过程,掌握了方法,那么具体落到操作层面,就会涉及到工具的使用。
- 我们需要工具来辅助方法的执行,提高效率。通过工具,可以把一些手动的工作自动化,比如自动化测试工具,自动构建部署工具;通过工具,可以帮助把一些流程规范起来,比如 Bug 跟踪、源代码管理;还可以通过工具,帮助提高编码效率,比如各种编辑器 IDE、各种高级语言。
如果现在再回头总结一下,软件工程的核心知识点,就是围绕软件开发过程,产生的方法学和工具。
- 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理解软件工程,那就是:软件工程 = 工具 + 方法 + 过程。
软件工程的知识结构
如何学习软件工程?
学习软件工程的四重境界
第一重:用器
“器”就是工具,工具规则简单,上手就可以用,也很快就能看到效果。比如,原型设计工具可以帮助你确定需求,持续集成工具可以帮助你简化测试和部署的流程。对工具的学习是最为简单的,也是最基础的。
第二重:学术
“术”就是方法,学会方法,你就能应用方法去完成一个任务,例如用需求分析的方法,你去搞清楚用户想要什么,用 Scrum 去组织项目开发过程。
掌握了术,甚至是可以脱离器的,例如你没用原型设计工具,你用纸和笔,用白板,一样可以去沟通确认需求。
- 第三重:悟道
- “道”就是本源,软件工程知识的核心思想和本质规律。就像敏捷开发,本身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套价值观和原则,领悟了这个道,就可以成为你在处理项目过程中各种问题决策的依据。道是可以产生术的,你掌握了敏捷开发的道,你就可以领悟出 Scrum、极限编程这样的术。
- 第四重: 传道
- 当你能把复杂的知识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别人,那就说明你对知识的领悟已经到了更高的境界。同时,教学也是最好的学习方式,通过传授别人知识,可以让你对知识本身有更深入的理解。
学习软件工程参考书目
- 《构建之法》
- 作者邹欣是微软的研发总监,同时在多所高校进行了软件工程的教学实践,在此基础上对软件工程的各个知识点和技能要求进行了系统性整理,形成教材。也是本专栏很多很好的补充。
- 《人月神话》
- 这是软件工程历史上的经典著作,内容发人深省,40 年来一直畅销不衰,里面的观点即使到现在也不过时。这本书即使你以前看过,隔一段时间再翻看一遍,可能都会有新的感悟。
- 《人件》
- 如果说《人月神话》关注“软件开发”本身,《人件》则关注软件开发中的“人”。作者指出知识型企业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技术。
- 《知行合一: 实现价值驱动的敏捷和精益开发》
- 作者丛斌有二十多年从事软件工程教学、咨询和研究的经验,所以书写的特别接地气,文章有很多真实案例,对敏捷开发和 CMMI 都有很深入描述。
- 《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
- 这是大部分高校采用的软件工程标准教材,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 《持续交付》
- 讲述如何实现更快、更可靠、低成本的自动化软件交付,描述了如何通过增加反馈,并改进开发人员、测试人员、运维人员和项目经理之间的协作来达到这个目标。
- 《走出软件作坊》
- 这本书生动的描述了国内小型 IT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项目管理问题,以及作者是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的。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或改编,未找到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