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接触疲劳分析,得到sa兄和kaku兄的大力帮助,有如醍醐灌顶,滔滔江水,感激涕零
经过几天的拍脑袋学习后,给新手门一些学习建议:
1)既然作疲劳分析,首先找本疲劳分析的扫盲书籍,把基本知识和术语熟悉
2)疲劳分析实现思路基本有两套:原理思路是一样的,只是操作上不同
其一,msc系列,patran+nastran+fatigue+adams
其二,ansys系列,ansys+fa_safe+adams
当然也可以组合其中的软件,比如ansys+fatigue, patran+nastran+fe_safe
不过推荐还是使用一个公司的系列,这样在接口操作上要便捷许多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先把这两套思路中所涉及的软件摸熟,至少会简单的分析,对界面操作要了解。我是先学的第二种,然后学的第一种。感觉ansys在 mnf的传递过程以及刚性连接点的设定比较容易,而疲劳分析则是msc的fatigue比较直观和强大。而且msc的支持帮助文档也比较全面和细致
3)在基本上完成1)和2)的基础上,从msc的fatigue quick start开始,这是最基础也是最权威的文档,一定要细细的钻研,然后按照例子动手开始实践。这样当你完成了quickstart guide,再拜读fatigue user guide。基本上,疲劳分析的基础流程就完成了。
4)接下来,就完了吗?no,才刚刚开始,分析的结果和实际的试验结果还差很多,模型几何外形参数的影响(UG),如何划分网格(推荐hypermesh),选用什么参数,什么分析策略,对最终分析目标的分解,对结果的深入分析……等等。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和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去钻研的东西。
如果有一天,你的计算结果能和试验结果达到50%以上的相似度和可信度,恭喜你,你已经成为大牛了,呵呵
5)最后,如果有可能希望大家接触一下isight软件,干嘛用呢?说白了,就是提供一个平台,可以结合多目标优化,将这些软件集成在一起,只要设定好了目标和参数传递方式和渠道,一切就只是让电脑去算吧…………,扯远了,呵呵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或改编,未找到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